彭阳县六项举措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
文章来源:彭阳县民政局 | 2018-06-04mobile28365-365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区、市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部署,切实编密织牢社会保障救助托底安全网,确保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社会保障救助范围,如期实现我县社保兜底脱贫工作目标任务,我县按照应保尽保、兜住底线,加大力度、提高水平,公平公正、公开评议,加强衔接、织密网络的原则,作实六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
一是全面调查农村户籍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形成全县农村户籍人口困难程度倒排序信息数据库。结合扶贫农村户籍人口脱贫攻坚基本情况排查摸底,积极组织人员入户调查辖区农村户籍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复核采集家庭经济状况27项指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推选困难家庭,在数字民政村民代表会议录像模块或协调民政局开通县乡村三级云视通视频会议系统全程监督下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组困难家庭,确保公平公正。
二是在册保障对象勘误和数据清洗,精准识别和管理保障对象。紧紧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救、精准管理”的总体思路,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的原则全面梳理在册民政保障对象,针对识别不准、核对异常、评议不能通过、资金发放不到位等问题建立清洗销户清单,逐项逐户整改,确保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资金管理规范、政策执行有力,达到精准识别、精准施救、精准管理的目的。
三是扎实开展社会兜底保障。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3150元提高到3800元,财政月人均补差水平由183元提高到222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重点救助对象“分类施保”,提高救助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农村低保+扶贫产业扶持、农村低保+公益性岗位安置两项政策支撑,促使其通过扶贫支持和社会救助实现脱贫致富。对接受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收入尚不稳定,但已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按原政策给予12个月的农村低保,实施“渐退帮扶”。开展全县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查治问题、规范流程、正风肃纪,推动农村低保政策有效落实。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加强对分散供养人员的入院动员工作,优先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做到应养尽养。
将特困供养对象、孤儿、高龄低收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采取资助参合、门诊大病补助、住院补助和重特大疾病住院补助4种方式开展医疗救助。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临时救助力度,规范救助范围和流程,突出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覆盖所有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急难事项,及时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
严格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对现有帮扶措施和救助政策无法覆盖或政府救助之后仍未摆脱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慈善和社会帮扶在脱贫攻坚中的补充作用。主要面向14个未脱贫出列村,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等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开展“一户一策”、点对点的慈善帮扶救助。将机构供养孤儿、父母双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养育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049元、737元、531元,父母双方重残、父母一方失踪另一方重残或服刑、父母一方重残另一方服刑的困境儿童,参照事实无人抚养孤儿津贴标准给予保障,严格按程序发放津补贴。加快农村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在已建成30个“儿童之家”的基础上,2018年新建91个儿童之家,使全县儿童之家数量达到121个,全面提升儿童服务水平。
四是健全和完善数字民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数据库。建立定期联络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将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名单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低保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名单和脱贫户名单、脱贫家庭人均收入等数据对接,比对民政保障对象和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健全完善数据库,保证社会保障兜底数据的一致性。
五是全面推广彭阳数字民政手机APP零距离受理社会救助服务。充分发挥民政协理员的作用,切实用好数字民政手机APP,将主动发现的需救助对象及时通过APP系统上报乡镇或县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实现社会救助零距离查询、申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六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民风建设。按照坚持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健全完善全县156个行政村“一约四会”,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的要求,以“一约两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为抓手,严格按照规定的原则和要求,在原有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基础上增加规范民风民俗、破除“等靠要”思想、勤劳脱贫致富等内容,实现156个行政村全覆盖,增强村规民约的约束性和执行力,为脱贫攻坚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能力。